《论语·里仁》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这种哲学理念在当时社会中广泛传播,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孟子·离娄下》记载了孟子以身作则、乐善好施、博爱普济的形象,他通过自己的行为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于“和”的认识。

在《史记·老庄韩非列传》中,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也不争斗。这种放松心性的方法,使得个人能够在内心找到平静,从而更容易地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鲁班在《墨子·兼爱篇》中提出,“兼爱”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只有全然地爱待所有人,才能真正实现个体之间以及集体之间的共生共荣,从而达到一种高层次上的社会和谐。

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虽然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策略,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战略上的“合纵连横”,即通过结盟来抵御共同敌人的策略。这表明,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寻找长远利益,而不是总是采取冲突或排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