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唐淮源出生于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早年失去父母,由母亲姚氏抚养。他聪明好学,事母至孝,在塾师胡歧山的帮助下考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金汉鼎等为同学,与蔡锷、唐继尧部结缘。
职业生涯:
他从基层排长做起,逐步升任至国民军第三军军长,上将职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率领第三军转战燕赵,参与多次重大战斗。在华北战场上,他沉着果毅,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经历与贡献:
1922年3月10日,与朱德、金汉鼎离滇。4月达重庆,投四川督軍刘湘;6月上海孟渊旅社,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1927年任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1933年3月8日升任十二师师长;1936年10月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1937年5月12日因战况不利受困于山西夏县,不久即在显山(悬山)附近殉国。
遗产与影响:
他的遗书中写道:“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軍残局,以继续抗戰。”1942年2月2日,被中华政府以1445号褒扬令明令褒扬。此外,他留下的摩崖石刻“天地正气”、“记功石”等,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个人品质:
唐淮源人称忠厚善良,为人耿直诚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决心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为自己的人格和信念而奋斗到最后一刻。他曾写下诗句:“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表达了他无畏前行的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承担感。这段历史背景音乐回放了那个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及其英勇牺牲的情景,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艰苦卓绝时期的人们所面临的情形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英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