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经济崛起:从铁路到战争赔款的奇迹
一、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都有着外部客观理由,比如争取生存空间、抢夺殖民地等。然而,背后是经济,这个国家是怎样崛起,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甚至影响了其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内部主观因素很少被关注。
我将用一篇文章来探讨德国经济史,看看它如何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命运。19世纪初,德国经济就开始崛起,那我们就从那个时候说起。
当时的德意志邦国分散且不协调,没有统一货币或度量衡,只能在各自的小范围内生活。直到1834年,全德关税同盟成立,这才标志着一个国家雏形的形成。
关税同盟意味着邦国内部放松军事戒备,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以后要团结合作,一起做生意发家致富,并试图在短时间内超越英国和法国。这是一个巨大的目标,因为中国还未爆发鸦片战争,而太平天国已经开始反抗清朝统治的时候,普鲁士已经完成了秦始皇的大业——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但这只是开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当时煤炭集中在鲁尔和萨克森地区,而铁矿则分布在东西边境地区,以及纺织业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区域,可以说想要打通这条线路,就必须修建便捷的交通设施。但公路仅有12888公里,而且费用远高于航运;而海运虽然可行,但只有20艘汽船总吨位不足5500吨,因此无法负担重任。
于是修建铁路成为必要与可能的一种选择。1835年首条铁路完工,从纽伦堡到福尔特全长6公里,但五年后已增长至470公里,再过十年达到5822公里,此后二十年以每年的“十倍增长”速度发展,其运货量也达到了每公里40亿吨。这速度,即使以现代眼光来看,也非常快。
随之而来的需求推动钢铁、煤炭以及机械制造产业迅速发展,有各种厂矿近四百家。而资本集中的同时,大型企业出现,它们掌握了生产力工具并控制资源流向,从而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联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企业,如克虏伯,被政府扶持起来,它们成了欧洲最大的企业之一,并雇佣1.6万名员工。
二、那么为什么19世纪初期落后的德意志邦国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呢?答案很简单:英国就在旁边帮忙。在那段时间里,大部分机器都来自英国进口。此外,通过人才招引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工作,同时允许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并享受免税优惠,使得大量英国资本涌入 德国产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大规模的人才转移不仅传递了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模仿复制能力,使得原本低劣产品能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这是一种正循环过程,让资本技术与商品流通起来,对产业进行迭代升级,最终完成从进口者到制造者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当1870年代初期,由于出口减少,对英产品依赖性降低,当1870年的普法战争结束后,由于法国50亿法郎赔款的大笔资金投入,将进一步加速工业化步伐,不仅修建更多新铁路及厂矿,而且扩展到了军工领域,其中包括柏林—巴格达铁路计划,用陆路连接中东,与英国形成对立,为之后更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打下基础。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都体现出了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手段,即通过战争获得财政支持,以此促进工业化发展,是一种特殊但有效的情景下的快速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