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总会有着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争取生存空间、抢夺殖民地等。但战争背后的真相,是经济驱动。德国经济如何崛起,又是怎样迫使国家发动战争,甚至影响了其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这些内部主观因素鲜为人知。我计划撰写一篇文章,从19世纪初开始探讨德国经济史,以了解经济如何塑造了德国命运。

二、在19世纪初,分裂成众多邦国的德意志地区,各自独立且互不统一,其间货币和度量衡更是各异,这种状况直到1834年全德关税同盟成立才有所改善,为后来的国家形态打下基础。这个关税同盟旨在在军事上放松戒备,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以团结合作促进贸易发展和富裕。

三、随着1852年的内地关税废除及普鲁士标准化贸易税率与货币度量的推广, 德意志邦国内循环得以实现。这段时期正值中国鸦片战争爆发之际,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完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业。

四、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循环与产业发展,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成为必需。在当时的情景下,由于煤炭主要集中于鲁尔和萨克森等地区,而铁矿则分布在东西边境区域,以及纺织业位于南部和中部等区域,因此需要修建铁路连接这些资源点。此外,当时公路仅有12888公里而航运成本又高昂,因此修建铁路成为了关键解决方案。

五、于是,一条条铁路贯穿整个国家,从1835年的第一条纽伦堡至福尔特路线开始,每年增长速度惊人,一举翻倍或十倍。随着铁路网的扩张,不仅货物流通便捷,也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与煤炭开采行业的快速增长,有近400家厂矿企业迅速兴起。而资本也被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批巨型企业以及资本寡头集团,这些都对后续的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对于如何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变革,我们不得不提到英国作为邻居提供技术支持。在那时候,大部分机器都是从英国进口过来的,即使到了1842年使用245台火车头,只有38台来自德国,其余来自英国(166台)、美国(29台)以及比利时(12台)。此外,还通过人才引入和招商引资来吸引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些措施对于缩小技术差距至关重要。

七,同时开放给外资投资,并允许英属公司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并享受免税或减税优惠政策,使得大量英资企业进入市场,与此同时通过模仿复制生产出质量较低但价格实惠的小商品销售给底层人民或者出口欧洲市场,以回笼资金用于研发生产再次迭代升级。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便能够逐步减少对其他国家产品依赖,最终成为一个制造型工业强国。这是一种“正循环”,既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又能带动周围环境的一般水平提升。

八由此可见,在闭门造车并非有效途径,而应该兼顾内循环与外循环,让资本技术及商品流通自由畅,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这30多年的转型过程结束后1870年代初期,由原来的倾销市场变成了自给自足工业制造强者,而且拥有相当的人力资源,有3400万吨煤产量126万吨钢产量,都已接近英国水平这块红利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九就在这一切顺利进行的时候,那个拿破仑三世,他想把自己的法兰西帝国扩展到北方。他宣布要占领巴黎,然后逼迫普鲁士投降,但是他错估了普鲁士人的力量。当法国22万兵力遭遇47万普军,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无法作战,被包围并最终被击败。在这场慘烈战斗中法军损失超过12.4万人,而普军损失不过9000人,他们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最终结果就是拿破仑三世退位,并且巴黎公社成立,但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上,其中最大的好处是法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这笔钱几乎将所有用来修建新设施用于加强其工业化项目,如修建更多新的工厂、新道路、新桥梁以及新的武器装备,使得经过三年时间之后,将比过去20年总共建立更多新设施,更快发展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这样一种方式虽然很冒险但是却非常有效,因为它刺激了整个社会以创造性思维去面对挑战,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行,所以这种信念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