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的崛起与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深刻的故事。从19世纪初期,德国分裂成众多小邦国,每个邦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度量衡和关税政策,这种分散和不统一的状态阻碍了内部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834年,全德关税同盟成立,它允许各邦国家放松军事戒备,并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以此来促进贸易合作。1852年,德意志邦国废除内地关税,并以普鲁士为标准统一外贸税率、货币和度量衡。这标志着德国迈出了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一步。

然而,要实现这场工业革命,交通基础设施是关键。铁路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时,煤矿集中在鲁尔地区,而铁矿分布在边境地区,再加上纺织业在南部和中部等地,这些都需要通过铁路连接起来。但当时公路运费昂贵,只有20艘汽船总吨位不到5500吨,因此修建铁路成为了必需。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网络迅速扩展,从1835年的6公里增长到470公里,再到5822公里。伴随着钢铁需求增加,大批钢铁企业兴起,而资本也迅速集中形成了一系列巨无霸企业。这导致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产业链中,加速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英国作为邻近的大强敌,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一角。在19世纪初期,当时没有足够的人才和技术的情况下,德国依赖于英国进口机器以及引进人才。此外,还采取招商引资政策,让外资直接投资于国内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还极大地促进了 德国产业化过程中的学习与模仿。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平静且顺利的过程。1870年的普法战争爆发后,一场短暂但血腥的大战结束后,使得法国支付巨额赔款给普鲁士。这笔金钱被用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最终使得“三十年的痛苦”变成了“五十年的繁荣”。

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下,“战争财富”的积累,为未来几代人提供了一条快速增长、改变命运的小径。而这个模式,其实也是日本所走过的一个道路——通过军事竞争获取资源,然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产业升级,最终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不过,对于那些追求永久性的东西来说,这样的道路自信往往会将它们带向更远,更危险的地带——冲突与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