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平与家世背景,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荣耀与沦落。开元三年(715年),他在河南仙州出生,这个时代,他的高祖已由南阳棘阳迁居荆州江陵,而他的父亲植曾任仙、晋二州刺史,但早逝。
岑参自幼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其聪明才智却超越了时代。他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天资和书香门第相结合,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嵩阳和颍阳这两座山水间,他结草堂潜心攻读,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学问广博,也形成了一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
仕宦生涯中,岑参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他在天宝三载(744年)中登进士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位。随后,他充满报国壮志,在边塞军中立功,却未得意;又因《感旧赋》被推荐为右补阙,最终因指述权佞而贬谪虢州长史。但他并未放弃,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情歌颂。
岑参不仅擅长边塞诗,还有许多描绘西北景色的作品,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这些诗充满了奇情异采。他的边塞诗以其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气势雄伟著称,是唐代边塞派的一大代表人物。他对鞍马风尘、冰天雪地及战事频繁的西北边疆有深入观察与体会,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有细腻描绘。
除了边塞题材外,岑参还有很多山水诗,如《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这些作品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有意境新奇。此外,他也写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情愫,以及对战争残酷和悲惨的委婉揭示。这一切都让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地理气息和历史色彩,使他成为唐代文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晚年的岑参虽然感时伤乱,但仍然保持着创作活力。在蜀地,他继续写下关于山水的地方特色,更添了一抹隐逸思想于其笔端。而他的作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至今依然激励着后人,以其豪放洒脱与深邃洞见,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领略到那份前所未有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