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5至1918年间,童汉章三次离开了家乡的温暖与安逸,踏上了漫长的征途。他的旅程跨越了山川大地,那些名山大川见证了他一路上的风霜与磨砺。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着一种诗人般的漂泊生活,无拘无束,却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918年的重阳节,童汉章的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情感。他决定放下行囊,与亲人的思念相伴,再次踏上归家的路。这一次,他带回了一份新的心愿——组织一个同学会,并在当地创办图书馆,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地方。此外,他还在高安县女子学校担任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影响更多的人。

1921年春天,童汉章创作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这个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敏锐洞察社会问题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继续探索不同的文学形式,最终在1924年春节后改变姓名为白采(后又称白吐风),并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毕业后的白采,在上海从教员到编辑,一直是那个时代文化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写下的每一句诗,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在1924年的某个清晨,他完成了一部著名长诗《羸疾者的爱》,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思考。

随后,在1925年的秋天,白采前往江湾立达学园执教,而到了1926年的初夏,他接受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的邀请成为一名教师。然而,这段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就在暑假期间,当他前往沪杭之间进行旅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只留下无尽遗憾和令人怀念的话语。

虽然童汉章早逝,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活跃于我们之中。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小说、诗歌,还有那份永恒不变的心灵世界。而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事迹,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就像童汉章那样,以坚定的信念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英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