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5年8月,李玉琴随溥仪出逃到通化临江县大栗子沟,此后,李玉琴经历10个月的辗转迁徙,于1946年6月落脚于破落皇族溥修在天津的家中,直到1953年回到长春娘家,继续寻找溥仪下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教育、帮助下,李玉琴摆脱封建家庭的控制,开始参加社会活动。1956年,李玉琴被安排在长春市图书馆工作。
1955年夏,李玉琴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见到了分别10年的溥仪,当时已经成为一名政治犯;1957年5月与溥仪离婚。同一年,她结识了吉林省广播电台工程师黄毓庚先生,并最终与之结婚。在黄毓庚这位爱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1982年加入民革(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且担任过多种职务,其中包括长春市政协委员及吉林省政协委员。此外,她还在吉林省交通学校担任名誉教授,不断地传授历史知识给学生。
晚年的她生活幸福,以两级政协委员身份认真履行职责,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撰写提案。她曾担任物价检查员,为国家服务,还为希望工程、体育馆建设以及灾民捐款。她还将珍贵宫廷文物捐赠给伪满皇宫博物院,这些都体现了她的公益精神。
1995年患上肝硬化,但她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六年。在病重期间,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探望她。2001年4月24日,在长春病逝,是为73岁。她的一生赢得了“经年砥砺芳百世,一生沧桑琴断音”的评价。
2005年度8月10日,在长春息园名人苑举办了一场纪念墓雕揭幕仪式,以纪念她的贡献和成就。
人物轶事 “福”贵人最终得福 谭玉龄死后,由于害怕私生活暴露而推托说:“谭玉龄尸骨未寒,我暂不想结婚。”之后,他从60多张照片中选中15岁的 李玉琴,被册封为福贵人,说:“遇到什么不吉利的事情,用你的福就可以克住。”
然而,“福”是否真的存在?当她接近退休时,当上了政协委员,有温暖家庭,可以说是幸福。但过去几十年的曲折路程也让我们深思。这位出身贫苦的人才经过努力,最终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不是仅仅依靠所谓“福”。
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入宫后常被看不起,其丈夫为了控制她订定21条规则,让她无条件服从,即使通信也需得到批准。而且,无权回家,与亲人见面,也不能私蓄钱财等等。她必须手抄这些规定,然后佛前立誓焚烧,将其承担下来。一旦高兴,就让她唱歌或做体操;一旦发怒,就申斥打骂,让她破涕为笑。在日本投降后的混乱时期,她经历流离失所,与夫君分开五载,又被迫回到天津的一个清室遗老家里居住,如同囚犯一样挨饿、织毛衣度日。
然而思想感情上不同于那些贵族,在新社会影响和政府帮助下,她明白许多道理。她参加扫盲班,再次回东北工作,并于1957与溥儀离婚。当时他正在接受改造。那段时间里,他们又有机会相聚,但终于选择各自独立发展。当时的世界对于女性来说充满挑战,而她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线光明,那就是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事实证明了女性力量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