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渊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后被收入了《中国哲学史》教材。在这两部文献中,盘古被描述为创世之神,能将混沌变成有序的世界。然而,这一神话传说在先秦文献中并未见到踪迹。

根据吕思勉等人的论述,“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虽然晚才被载入文字,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对于盘古来源的问题,有“本土说”与“外来说”。持“本土说的”者认为盤古與「瓠」相联系,而「瓠」最初並無開辟天地、創生萬物的大神跡象,這種說法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而持“外来说”的学者则主张盘 古来自印度婆罗门神话,有的人甚至认为它是布鲁萨(Bhūrjas)的音译。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充分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无论是在汉末唐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上层文人都倾向于选择性吸收,并且往往进行了有意识地改编和融合。这一点可以从对太一的地位变化以及宇宙生成论观念发展趋势中看出。即使在东汉中后期,因为太一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为一个新的开辟大神出现提供了空间,但中国人的宇宙生成观念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不轻易接受印度或其他地区的一些概念。

20世纪初,被称为“自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的完整版图却可能并不代表宋明以前人们普遍认知的情况。此外,对於吕思勉关于盤古傳說起源於印度宗教傳說的一些觀點,也存在一些误解和曲解。实际上,《述异记》的内容更加接近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气化宇宙论,而非直接来自印度宗教信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