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的奇迹与文化景观,自古以来便是多族迁徙、交融的交汇点,那里留存着岩绘、古碑、庙宇、道轨、新诗和遗迹,反映了各族人民在开辟西域和建立内地汗青中的独特成就。这些实质性的遗迹也是哈萨克等民族宝贵的文明财富。通过传说中樊梨花取焕彩沟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薛仁贵与樊梨花这两位唐朝名将在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漠北铁勒九姓发动叛乱,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奉命西征,以挫败突厥九姓的骚扰。在军事上,他取得了显著成功。他与樊梨花共同转战于天山北部,他们的事迹广为平民传唱。
隋末唐初,当唐王李渊争夺隋朝政权并建立唐朝时,由于管理不善,国力逐渐衰弱,但其名声日益扩大。西域诸国纷纷遣使到华夏求援,而伊吾乡主石万年先后举七乡归附大唐。但突厥势力强盛,不肯屈服,便发兵扰乱边境,并劫持焉耆王挑起对抗大唐,最终阻断丝路抢劫使团。
到了下宗时代,为保境安民打消西患,下宗决心发兵出征。这时候他想到曾被录用为左羽林军中郎将的薛仁贵,这位悍将因勇猛擅长战斗而闻名。当时薛仁贵正在围攻安市之战中,被派去救援25万人马,在敌阵冲杀如同破竹之势,因此被选为率领千军出征的大将。
樊梨花是一位介入唐王晨西征中的女英雄,她本是盗窟出身,但为了抵御突厥东侵才加入 唐军。在程咬金的一番劝说下,她决定起兵助战。在她转战天山北部期间,与汉军共经历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情形,其中包括在东天山焕彩沟面临换拆的故事,以及沙山躲营典故等传奇历史。
哈萨克地区有座位于距今45公里处汉碑,它位于焕彩沟中心,是一块高33.2米宽3米深2米的人造石柱,上刻“维汉永以及五年六月十五日”及“沙海”字样,是东汉所刻;另一侧刻有楷书“贞不雅十四年六月”,这是由后人使用以纪念。而“焕彩沟”三个字是浑代所题。这地方曾是樊梨花途经的地方。她从那里向更深进入山谷走去,随着时间推移,即使回头看,也会感觉温度变化。因此,在这里停留下来,将士们就在此筹备灵柩,并给这个地方留下了名字——棺材沟。后来,一位名叫岳钟琪的大将经过此地,将棺材沟改称为今天我们知道的名称——焕彩沟,因为那里的鹅卵石美丽而且炫目,所以得名。此外,还有一座8米见方10米高的地火台及烽燧遗址,那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至于沙山躲营,则讲述的是贞观年代,一座要塞冷江闭,它位于少安城往千里外,是重要防线,其守将乃樊洪,有女儿即著名女侠樊梨花,从小习武精通伎俩,因其英勇才华,被任命率领女兵前往西域平定局面。在一次探路行动中,她发现自己遭遇突厥铁骑蒙受,但最终救兵赶到,虽然伤亡惨重,却依然保持坚韧无比。当她的部队追击敌人时,只能把壮烈牺牲者的尸体安葬于沙山之下。那以后,每当风暴来临或有人上沙山滑落,都会听到各种响声,如战争雷鸣、马蹄踏步,或悲泣呜咽的声音,让人们相信那些忠魂没有散去,而是在沙土间诉说着往昔雄姿英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