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亦称风神或箕伯,是中国古代崇拜的天神之一,其形象通常为人面鸟身。根据《周礼》记载,风师是指箕星,即月亮中的一颗恒星。东汉时期的蔡邕在其著作《独断》中进一步阐述了风伯的性质,将其与箕星相联系,并指出箕星能够兴起风气。

传说中的飞廉也被视为风伯,其形象非常奇特,有鹿身、头如雀、角蛇尾豹文等特征。在楚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最终殉国,被天帝感动并使其成为风神。

作为中央天帝的臣子,風伯负责掌管八面来風的消息和通五运之气候。他不仅能致雨水,也能引起狂暴的大风,因此在民间有时被视为凶神。然而,他也是帮助万物生长和育物的人,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君主虔诚祭祀。

在道教体系中,風伯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他常被描绘成一个白发老人,用左手持轮,用右手执扇,如同扇轮状,这样的塑像帽称作“方天君”。他的诞辰日定于十月初五日,在许多道观中设有专门供奉他的殿宇。

对風伯的奉祀,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并且规定各郡必须设置一处坛地,与皇家共同进行祭祀活动。在一些大型斋醮仪式上,也会单独供奉風伯。不过,由于春秋战国以后,風神信仰逐渐统一,使得不同的地区对于風神的理解和崇拜方式也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 風伯作为中央天帝系统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影响着自然界,还参与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体系中。他既是一位掌握自然力量的人,又是一位帮助万物生长的人,是人们敬仰与畏惧的一个复杂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