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风伯即指风神,是人面鸟身的天神,也称为风师、飞廉、箕伯等。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了蚩尤请来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的情形。而《周礼》则提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解称“风师,箕也”,蔡邕《独断》则认为“箕星是风伯”。

传说中的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如同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唐以后,因風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

据《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这里提到了飞廉,即作为風師或風母的一员,其形象非常古怪,有时也称作蜚廉。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

对風伯的奉祀,从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在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風伯雨師和雷公電母,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如同扇輪子狀,這稱為風伯方天君。

春秋战国以后,風神信仰逐渐统一,其中南方一带有着不同的信仰,比如孟婆,她被视为江南地区的大地之女,与野水相随。她在江南七月间,如果大风过于强烈,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孟婆发怒。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作为星宿还是鸟形羽翼的飛廉,都是一位掌管八面来風消息,以致五運氣候變化的人物。他不仅与戰爭相關,也與農業和自然災害息息相关,因此他的崇拜也是多面的,同时他也是一个能够引起敬畏与恐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