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宁静的1796年夜晚,德国歌廷根大学的一座书房里,一位19岁的少年紧张地坐在桌前。他是数学天赋超群的青年,他每天都有三道由导师布置的数学题要完成。今天依旧如此,但第三道题却让这个少年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这次不同于以往,第三道题没有提供任何线索,只是在一个小纸条上简单写着:用圆规和无刻度直尺做出一个正17边形。开始时,这个少年还以为这是老师为了考验他而故意设计的一个难题。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而答案却始终不见踪影,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他的脑海中充满了疑惑与挫败感,却也激发了一股坚定的决心——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不断尝试,用各种创新的思路去寻找解答。这场战斗持续到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那时,窗外终于透露出曙光,这位少年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难题。
当他将作业交给导师时,不禁感到些许内疚和自责。他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花费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我太愚蠢,以为自己辜负了您的栽培。”然而,当导师接过作业并仔细审视后,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震惊与激动。他颤抖的声音问:“这是你自己亲手做出来?”那个少年有些迷惑地看着那位激动得几乎无法平静的人回答:“当然,不过我觉得很笨,就像白日梦一样。”
然后,导师请那个青年坐下,用同样的工具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众重现刚才所学。在青年的快速操作下,再次完美地勾勒出一个正17边形。导师被这突如其来的成就所打动,对那个青年的才能赞不绝口:“你知道吗,你解开了一道两千多年来未曾被人破解的问题?阿基米德、牛顿都没能找到答案,而你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你真是数学界的一代奇才!”
回想起这一切,该少年后来总是摇头笑谈地说,如果有人告诉他这只是历史上著名难题之一,他一定会怀疑自己的记忆。那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小尼尔斯·波利(高斯),即“数学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