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古代华夏族的创世神话与历史文化根源,考古文物与彩陶纹饰揭示其渊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称号繁多,包括娲皇、灵娲、帝娲等,史记中女娲氏被赋予风姓,是对万物救助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生命并照顾生灵免受天灾,她的神通广大,每天能化生七十样东西。传说中她用黄土造成人类,又补天平息自然界之灾害。在民间,她被奉为音乐女神和婚姻女神。
在父权制下,其身份被分割为三类:圣母祭祀的女娲、伏羲之妹兼下任继任者,以及供奉对象中的始祖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和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史前文明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及后来的文献都有关于她的记载。她在地域上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高于三皇,有时在其中,有时低于三皇,这可能由于不同时代和地区对她的崇拜方式而异。在民间活态神话中,她也被视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与盘古大神相似。
兄妹故事中,她与伏羲血亲相婚,并管理族人制造乐器,被尊为音乐鼻祖之一。一说她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其部族活动地域在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至淮滨入淮河一带。而她的陵墓据说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但也有其他地点说的不同版本。此外,从各方文献可以看出,在以今洛阳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内都有关联到她活动的地方。
汉族传说将她置于母系农耕文明时代,与伏羲并肩,而这正处在从母亲氏(部)族向父系氏(部)族转变的一个关键阶段。这段历史背景塑造了现代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父亲权威性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