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的旱灾之下,汉族地主对瑶民的压迫达到顶点,他们不仅要征收高额的粮款,还加倍了租税,导致瑶民生活无望。出身贫寒的凤福山等人意识到了必须采取行动,因此决定发起反抗。他们运用一种独特的手法,即“打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宣传,并组织起义军。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他们先后在桐木江、沙罗源和五龙庙举行了名为“开天蘸”、“太平蘸”和“宝蘸”的活动,以此来集结兵力、制造武器并训练队伍。

1933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凤福山召集来自兴安六源、全州十二源和灌阳二十八源等四十六个来源的瑶民举行誓师大会。他们竖立着“纛”字大旗,一同高声歌唱著:“五龙庙煎誓师征,展开红旗冲上前,地主分田地,官僚得太平。”这宣布了起义,而凤福山被任命为统领。这次起义以灌阳为中心,以兴安和全州作为两翼,全盛时期共有约5.6万人参与(据广西第七军《年刊》记载),影响范围涵盖了龙胜、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恭城蒙山鹿寨及湖南道县江华永明等地区。

政府对此次起义感到震惊,不久便派出了桂林区第七军与区民团以及灌阳民团联合进行围剿。此外,由于内部分歧,这场起义最终只坚持了大约三个月便失败了。凤福山随后改变身份潜伏下来,为未来再次发动起义做准备。在解放之后,他担任过多个职位,如灌阳县第七届至十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