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
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的时代,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叫黄均的人,他的故事真趣味盎然。1914年7月6日,黄均在北京这个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出生。在他的生命旅程中,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928年,黄均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四存中学肄业后,他加入了徐世昌主办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会,这里汇聚了一群名家跻身,其中包括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等大师们。最初,黄均从徐燕荪那里学习人物画,然后又从陈少梅和刘凌沧那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他拜溥心畲为师,学习北宗山水画和书法。1934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毕业后,被聘任为该会助教。不久之后,他进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先后担任助教和讲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徐悲鸿任校长,对黄均很器重,每周都要求他交出两幅新作,并给予他极力倡导国画创新的大力指导。在与徐悲鸦共事八年的时间里,黄均受益匪浅。
1985年,黄均加入了北京市自治同盟,为盟员。他还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直到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前夕。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其代表作包括《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些作品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以色调明丽典雅展现出高超技艺。
1987年的“刘凌沧·任率英·黃均工笔古代人物联合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让观众赞叹不已。此外,《文姬辨琴图》还荣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而他的工笔仕女画《杨贵妃》,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1995年的年度历单页发行。此外,还著有《仕女画研究》、《中国画技法》的书籍。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但到了元代,由于文人兴起,这一技法逐渐衰落。不过,即使是今天,我仍然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这一优秀传统之中。这其中,就有一些青年才俊,如王洪德、三兄弟,他们初习于我早期出版的一本书,而今则已经成为我的学生十余载。他们勤奋好学,不仅技术上取得进步,而且态度上也非常谦虚,从不张扬,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互间团结协作,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对于推动这一艺术形式得以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青年人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使得这一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并将其融入作品中的能力,以及他们如何运用线条构造来表现形象的手腕。这一点体现在王洪德的一幅名为《晨露》的作品,它通过描绘残荷上的雾气,将自然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他们对背景元素的处理也十分精妙,如洪正和洪超合作完成的一幅题材是唐韵飞天形象,用淡彩衬托出的效果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创新的方面还是在保持传统技艺上的努力,这些新一代艺术家都将我们信赖的心血注入到了这门艺术领域。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精神状态,那么无疑将能够不断推动这门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我愿意借此机会祝愿他们永远团结如一人,将每一次探索视为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不忘回望那些曾经引领我们走过来的先贤们所留下的足迹。在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创新,那么我们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新的光芒,为世界带去更多独特的声音与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