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的旱灾之下,汉族地主对瑶民的压迫达到顶点,他们不仅要征收高额的粮食和税款,还加重了租金,这些无力支付的人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凤福山这样的出身贫苦之人,不甘受辱,他与同胞们共同决定采取行动,以“打蘸”的形式传播抗争思想,并组织起义军。从1930年到1933年,他们先后在桐木江、沙罗源、五龙庙等地进行宣传,通过打造兵器和队伍训练来集结力量。在那年的农历二月二十日,凤福山召集来自兴安六源、全州十二源及灌阳二十八源等四十六个瑶族村落的人民于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举行誓师大会。这一壮举以五龙庙为中心,将整个地区卷入其中,共有五六万名勇敢的战士投入这场战斗,其中包括来自龙胜、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以及恭城和蒙山等地的勇士。此次起义深刻震动了当局,他们迅速组建桂林区民团与第七军联合进行围剿,同时也遇到了起义内部出现的问题,最终只持续了三个月便失败了。凤福山为了保护自己,更改姓名躲藏起来,为着再次站出来而努力。

解放之后,凤福山担任过多个职务,如灌阳县第七届至十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曾是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在这些角色中,他继续致力于促进社会正义与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