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的那场大旱之中,汉族地主对瑶民的勒索和压迫达到了极点。他们不仅要粮食,还加租加税,瑶民们生活无望,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绝望之中,一位出生于贫穷家庭的凤福山与他的同胞们决定站起来反抗。这次起义并非是冲动的行为,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手段——“打蘸”,以此来宣传起义,并组织起义军。

从1930年到1933年,这场起义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桐木江、沙罗源、五龙庙等地不断壮大。凤福山领导下的起义军,以打“开天蘸”、“太平蘸”、“宝蘸”等形式聚集兵力,制造武器,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直至1933年的农历二月二十日,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举行誓师大会时,这场规模空前的起义正式爆发了。

凤福山高举着“纛”字大旗,他率领四十六源的瑶民高声唱响:“五龙庙煎誓师征,展开红旗冲上前,地主分田地,官僚得太平。”这一刻,他宣布了这次伟大的革命行动,而他自己则被尊为大统领。这次巨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震惊了政府,也吸引了来自多个县市的人群共计五六万人参与,其中包括龙胜、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恭城和蒙山等地区,以及湖南道县和江华、新明等地方。

然而,由于内部问题和外部压力,这场历史性的斗争最终只维持了近三个月就遭遇失败。凤福山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不得不改变身份,从而躲过追捕。他隐姓埋名,将心中的怒火暂时埋藏在内心深处,为下一次更大的战斗做准备。

随着时间流逝,当社会进入新纪元后,那些曾经勇敢斗争的人物也逐渐走向舞台上的光环。一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大统领——凤福山,被社会所认可。他先后担任过灌阳县第七届至十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曾任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广西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在这个过程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即使是在逆境中成长出来的人,也能成为历史进步的一部分。而他的故事,更是激励着每一个渴望自由与正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