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岁月:笑看历史的巨轮转

在一片繁华的背景下,1914年7月6日,一位名叫黄均的艺术家诞生于北京。他的故事,从未曾被太多人记住,但他留下的足迹,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国画史上。

1928年,黄均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四存中学肄业后,他成为了徐世昌主办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中的一员。他不仅接受了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徐燕荪和王雪涛等大师们精湛的手艺,还与他们一起学习,他们分别授予他各自独特的技艺。最初,黄均从徐燕荪那里习得人物画;接着,他又向陈少梅和刘凌沧学习;而在1930年的某个春天,他拜访了溥心畲老师,学会了北宗山水画和书法。

1934年,当他毕业于中国画学研究会后,被聘为助教。在此之后,他继续进修,并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助教兼讲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徐悲鸿校长对黄均极其器重,每周都要求他交出两幅新作,并给予指导。八年的时间里,黄均受益匪浅,不仅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学会了一种创新之道。

1985年,当时已是92岁高龄的时候,黄均加入了北京市自治同盟成为一名盟员。而1987年2月,他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些作品展示了一位工笔仕女绘者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除了个人展览外,黃均还参与过一些国家级别的大型展览,如“刘凌沧·任率英·黃均工笔古代人物联合展”。他的作品《文姬辨琴图》甚至荣获了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此外,《杨贵妃》的单页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1995年的年度历单页出版。此外,他还有著作如《仕女画研究》、《中国画技法》,证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充满热情并不断探索的人士。

关于工笔重彩传统,这一风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而到了唐宋则达到了巅峰。但随着元代文人绘制风格兴起,这一种传统技法逐渐衰落。不过,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这一优秀传统总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而今天,我看到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一领域,让我感到欣慰。这也许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只要手中的墨香尚未干,我们就应该继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确保这份宝贵的遗产能够流传下去。

王洪德、王洪正和王洪超三兄弟,是河北沧州出生的青年才俊,他们共同进入我的门下学习绘画已经超过十载。他们勤奋好学,对待每一次讨论或交流都怀着谦虚的心态。我对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不仅继承并发扬了我早年的工作,也不断创新,用自己的方式来推动这一古老但活跃的艺术形式向前发展。

虽然时代变迁快 chóng,但我们的根植于历史与文化的地基却让我们坚定地站在这里,与世界分享我们的见解与技能。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永远保持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将这个传统带入新的时代,为芸芸众生带去更多欢乐与启迪。我期待你们将这份宝贵遗产带给未来,使它更加灿烂夺目,就像那璀璨如星辰一样永恒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