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的旱灾之年,汉族地主对瑶民的压迫达到顶点,他们不仅要粮食,还加重了租税。出身贫寒的凤福山等人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于是他们利用“打蘸”这一形式来传播抗争思想,并组织起义军。从1930年到1933年,他们先后在桐木江、沙罗源、五龙庙等地通过打“开天蘸”、“太平蘸”、“宝蘸”等方式集结兵力,制造武器并训练队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为即将到来的起义做着精心准备。
1933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召开誓师大会,这一场历史性的事件吸引了来自兴安六源、全州十二源和灌阳二十八源等地区共计四十六个瑶民团体参加。凤福山当选为大统领,他高举“纛”字大旗,与同胞们一起高声唱响:“五龙庙煎誓师征,展开红旗冲上前,地主分田地,官僚得太平”。这支起义军以灌阳为中心,以兴安和全州为两翼,一举席卷了多个县区,最终规模达到了五六万人强大的联合力量(据广西第七军《年刊》记载)。政府深感震惊,不断派遣桂林第七军与区民团以及灌阳民团进行围剿,但起义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化迹象。这次壮观而又充满激情的起义最终只维持了近三个月便因各种原因而失败。
凤福山为了避免被捕,他改名换姓潜伏起来,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斗争积蓄力量。在解放后的岁月里,他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如连续十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自治区政协常委会委员。他的一生是对民族命运深刻理解与无限牺牲的见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复兴运动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