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均:讲红色故事2分钟
1914年7月6日,北京出生的黄均,在1928年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随后,他在四存中学肄业,并开始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师从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等大师。在徐燕荪的指导下,黄均专注于人物画,并后来又从陈少梅和刘凌沧这两位大师那里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艺。
1930年,黄均拜溥心畲为师,以北宗山水画和书法为主要学习内容。1934年毕业于中国画学研究会后,被聘任为助教。他还曾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助教、讲师,并受到徐悲鸿的器重,每周交出两幅新作接受指导。
1985年,黄均成为北京市自治同盟的盟员。1987年,他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时,他已经98岁高龄。
代表作品包括《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古典题材作品,以及《英娘试舞》、《心花怒放》、《蝴蝶泉边》、《草原轻骑》的现代题材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工笔仕女画,如《杨贵妃》,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如《仕女画研究》和《中国画技法”。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自秦汉起步至唐宋达到鼎盛,但元代以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在当今社会,这一传统技法正逐渐复兴,而这一现象也得益于像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这样的新一代工笔重彩艺术家,他们通过大量临习历代名作并接受黄均等老牌艺术家的指导,不断创新地推动这一技艺的发展。
这些青年艺术家不仅技术娴熟,而且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常常到农村进行写生,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这一点体现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比如“晨露”中的残荷上端染着雾气,或是“梨花麻雀图”中的生动而又鲜活的麻雀形象。
三兄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洪德擅长人物与花鸟主题;洪正则以其山水及人物兼具的风格闻名;而洪超则以其唐韵系列著称,其中运用敦煌飞天形象构图生动奔放。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技巧,也不断探索创新,使得这一古老但仍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高雅可赏。
对于未来,这些青年人充满信心:“一个好的绘者应该既懂得工笔,又能写意。”他们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就能够开拓更广阔的人物领域。而且,他们并不认为文学与绘画是分离的事物,而是相辅相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信念。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经常将古典诗词题刻在自己作品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