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一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荷兰的萨尔丹,这个城市以其强大的造船业闻名。尽管他们的外交任务并不多,但他们总是不断地询问关于造船的问题。这位使团中的一个青年人,以木匠的身份在当地的一家工厂工作,他名叫米哈依洛夫,自称是一名水手,是使团的一个下士随员。在与官员交流时,他表现得非常随意,而这些官员则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

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木匠究竟是什么人。后来揭晓的是,这个人就是沙皇彼得大帝。他出生于1672年5月,童年充满戏剧性色彩。1682年,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一起被立为沙皇,但不久后宫廷权力就落入了他的姐姐索菲亚手中。彼得和母亲流亡至莫斯科郊区,他们失去了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彼得早已与外国人的生活接触颇深,对西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热爱军事训练,并建立了两个童子军队。一场由索菲亚策划、装备精良部队发起叛乱后,彼得带领童子军队击败了叛乱者并夺回政权。

此时俄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统一形成的关键时期,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仍落后半个世纪之多。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建设现代化改革成为必需。在他的领导下,一系列改革措施启动,如引进西方技术人员、鼓励工业发展等。

在位期间,彼得大帝创立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建制现代化军队,并且推行新式法规,比如提升公务员选拔标准,不再基于世袭而是基于能力。此外,他还推动社会习俗向西方转变,比如禁止蓄胡须、穿西装吸烟喝咖啡等。但他的政策遭到了反对,也带来了长远影响,使贵族统治下的俄国逐渐接受了许多西方风俗和文化。

在宗教方面,彼得试图控制教会并进行部分改革,还创建非宗教学校鼓励科学研究,并引入儒略历改善文字系统,在其统治期间创办第一份报纸。此外,在外交政策上也进行重大调整,对土耳其及瑞典展开战争,最终取得波罗之战胜利,使俄罗斯跃居欧洲强国之列,被尊称为“祖国之父”、“大帝”。

不久之后,他决定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圣彼得堡,从而确保与欧洲保持紧密联系。当他去世时,将首都从圣彼德堡迁回到莫斯科,但圣彼德堡已经成为了连接东欧与西欧的心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