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一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荷兰的萨尔丹,这个城市以其强大的造船业闻名。尽管这个使团的外交活动并不频繁,但他们对造船技术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即后来的沙皇彼得一世,他不仅住在了当地的一位铁匠家中,还成为了木匠助手。在工作之余,他总是向老工人请教各种知识,并且经常记录下来。

这段时间里,荷兰工人们对这个自称米哈依洛夫、身份为水手随员的青年感到困惑,不知他究竟是谁。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青年,其实就是将要改变俄国命运的人物——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他童年的生活充满戏剧性色彩。在10岁那一年,由于宫廷斗争,他和同父异母弟弟伊凡被立为共同统治者,但很快由姐姐索菲亚掌控一切政权。当时,彼得和母亲被迫隐居在莫斯科附近,失去了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然而,在与外国使馆人员频繁接触中,彼得受到了西欧文化的大力影响,同时他也热爱军事游戏,与伙伴们一起不断进行军事演习。他甚至建立了两个童子军队,以便更好地进行训练。这自然引起了索菲亚担忧,她试图通过策划叛乱夺取皇位,但最终失败了。随着叛乱平息,彼得正式掌握了最高权力。

就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一种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全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俄国落后半个多世纪,而且由于没有海港,它无法扩大海外贸易。如果想要根本改变这种封闭状态,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决定效法西方,加速改革。他返回国内之后,便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如鼓励西方技术人员入境、派遣年轻人才去学习等。此外,他还促进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规模扩大、资产阶级影响增强,并创建了一支可观察力的海军,以及按照西方模式改编陆军,用现代火器装备,并实施西式训练法程。此外,还有关于公务员选拔根据工作表现而非世袭的地位,以及社会文化方面诸如穿西装吸烟喝咖啡等规定,都体现了他的努力致力于推广西方风俗和文化。

对于宗教问题,比特认为正教会是一股阻碍变革力量,因此采取措施控制它,并创办非宗教学校,以支持科学研究。他还引入欧洲通用的儒略历,对字母系统进行现代化,并发表第一份报纸出版物。而在国际关系上,比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南部战役对抗土耳其北部战役对抗瑞典,最终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确立自己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最终获得尊称“大帝”、“祖国之父”,并把首都从圣彼德堡迁回莫斯科,从此圣彼德堡成为与欧洲交流互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