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一:广州音乐界的杰出人物》

在1915年,刘天一随父母迁居至广州,他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展开。14岁时,他就读于广州宏英中学。在学校里,一位英语教师不仅教授了他语言知识,还指导学生们学习乐器。刘天一对拉椰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跟随老师学习。

高中毕业后,刘天一继续深化他的音乐技巧。他参与业余音乐社活动,同时自学粤曲板式和有关演奏的书籍,如《弦歌必读》等。这段时间奠定了他成为多才多艺音乐家的基础。

19岁时,刘天一开始在“知行琴行”担任音乐教员。他还参与广播电台的演出,在那里取名为刘天一,因为他的名字象征着“人得一以灵”,即追求完美与精神上的平衡。

20年代初期,刘天一加入了著名的业余音乐团体“素社”,担任高胡演奏者。在22岁时,他进入了第十九路军总司令部军乐队担任中乐教员。此外,他还与旅居广州的钢琴家夏里柯教授合作,在青年会音乐厅上演出了许多中国古典曲目,这些都是关于旱季、马摇铃和雨打芭蕉等主题。这种结合西方钢琴和中国高胡的声音,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并展示了他的独特风格。

24岁时,劉天於日本東方學校攻讀樂理,並於27歲回國。不久後,由於廣州市淪陷,全家遷往澳門。為生計,他開始在酒店工作,這段時間對他來說是充滿變動與挑戰,但無法從事正規音樂活動。

35歲時,劉再次回到香港並開始使用古筝進行表演。他還為電影配音,以及獨奏古筝曲目如《蕉窗夜雨》、《塞上吟》,以及古筝與椰胡合奏曲目如《鸟惊喧》,這些都是廣東傳統音樂中的經典作品之一。此外,他也錄製了一系列唱片,以推廣中國音樂文化。

1954年後,劉返回廣州,並成為廣東音樂研究組的一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首流傳至今的小提琴獨奏曲——《纺织忙》。同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並且隨後成為團長兼獨奏者之一。

60年代中期,劉帶領廣東民間樂團到海外巡迴表演,其中包括前往澳門、日本及香港等地。而到了1980年9月份,也就是他生命晚年的時候,一直保持著對音樂研究和創新的熱情,不僅被認為是一個專業級別的人物,更是有着自己風格的人文藝術界大師。而1990年6月3日,在一個充滿智慧與活力的生命中終止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