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四年里,刘天一跟随父母生活,他十四岁时就进入了广州宏英中学。在学校期间,有位英语教师经常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学习音乐,刘天一也开始学习拉椰胡。这段时间的勤奋学习,为他后来的多才多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成为“知行琴行”的音乐教员,并参加广播电台演出,改名为刘天一,以取义于“天得一以正,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物得精”,意指他能够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合。

二十二岁时,在第十九路军总司令部军乐队担任中乐教员,与著名钢琴家夏里柯教授合作进行高胡与钢琴独奏演出,这次合作成果丰硕,被观众誉为新颖有趣。随后的几年,他在日本东方学校攻读乐理,并最终回国。

抗战胜利后,他曾短暂加入今雨社,与其他音乐家共同举办演出。此后,他迁居香港并开始弹古筝,最著名的是为电影配音和录制唱片。他还创作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筝曲目,如《纺织忙》。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继续致力于研究和创新,对高胡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将鸟叫声模仿更加逼真。他还创作了一些独奏曲,如《春到田间》,采用小提琴技巧扩展音域,使高胡独奏更具表现力。此外,还有《鱼游春水》等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情感表达赢得了赞誉。

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以及广东民间乐团团长,刘天的一生都围绕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而展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0年6月3日,在他的努力与奉献下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追求美好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