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一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荷兰的萨尔丹,这个城市以其强大的造船业而闻名。尽管他们的外交任务并不多,但他们却不断地询问关于造船的问题。这位使团中的一个青年人,以木匠的身份在当地的一家工厂工作,他名叫米哈依洛夫,自称是水手,并且经常向上司请教各种技术知识。在休息时,他总是记录下这些知识。
这位年轻人的行为让当地工人们感到困惑,他们开始更加注意观察他。他的同事们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寻找老师的人,而不是真正的官员。当高级官员来访时,他对待他们态度随和,这更增加了谜团。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木匠其实就是沙皇彼得一世。他出生于1672年5月,在童年的早期就展现出了戏剧性的性格特点。在10岁那一年,他被立为沙皇,但很快权力便落入了他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
彼得一世自小与外国使节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还热衷于军事训练,并建立了两个童子军队伍,以备不时之需。随着年龄增长,这两个军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对抗索菲亚发动叛乱并夺取皇位。
此刻正值俄国商品经济逐渐兴起,全俄统一市场形成之际,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仍显落后。此外,由于缺乏海港,无法扩大海外市场,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建设。此举要求放弃旧制图新法,从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于是彼得一世决定效仿西方进行改革,为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鼓励学习东欧做出了努力。他推动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扩张、资产阶级增强影响力,还改编了军队、建造海军建设等措施。
在政治方面,彼得主张实行西化政策,如禁止蓄胡须、穿西服、吸烟喝咖啡等令许多人反对,但这些长远影响不可忽视。对于宗教会提出改革,让它部分现代化并获得控制权,同时创办非宗教学校支持科学发展,还引入儒略历及现代化文字母系统,以及创办第一份报纸等举措都加速了社会变革过程中文化与科技水平提升速度。
除了内政改革,彼得也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在南部与土耳其作战北部与瑞典作战,最终成功攻占波罗的海口位列欧洲强国之列,被尊为“大帝”和“祖国之父”,圣彼得堡成为主要通往西欧交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