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故事书写着爱国情怀,如同流淌的墨水在每封书信中。她的生平,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戏曲史,从1923年的巩义市董沟出生,到2004年的西安逝世,她的一生都是对豫剧艺术贡献的历史见证。
早年,她随父亲张福仙搭班拜师学艺,在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大师门下学习武丑、小生、须生的技巧,并逐渐专注于花旦这一角色。她在1932年5月开始了自己的学艺之路,那时她才15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跟随父母和老师在不同的班子之间流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唱腔技巧。
1935年11月,常香玉再次回到郑州,与周海水太乙班合作,这是一个转折点,让她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不到两月,她就因为文武兼备和演技出色,被提拔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从此以后,她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豫剧表演者。
1941年秋,常香玉初识崔兰田,并与汤兰香重逢,他们一起合作演出了《贩马记》。1944年6月3日,与陈宪章结婚,并育有三女二子。在抗战期间,她积极参与宣传工作,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而进行巡回演出,最终完成了捐机任务。
1956年3月4日,河南豫剧院成立,当选为院长。此后,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1960年8月14日,当选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推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1991-1997年间,再次担任省文化厅艺术顾问和河南省剧协名誉主席等职务。
常香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舞台上的表演者,更是对豫剧唱腔创制与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融合了祥符调、曲调、大鼓调等元素,将个人特色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声音风格。这一点体现在《花木兰》、《拷红》、《李双双》等代表作中,其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使得她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润腔手法也令人称道,从装饰音润腔到鼻音润腔,再到顿挫力度及速度润腔,每一种都展示了她对声音细节处理的精湛工艺。而这正是使得常派唱腔独树一帜,也成为了后人模仿学习的一种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