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清华大学教授与厦门大学校长的双重使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蒙古族学者,名叫萨本栋。他的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诗人萨都拉,他曾是南台侍御史,泰定帝铁木儿钦赐其姓氏为“萨”。从此,萨氏家族便立下了姓氏之始。

萨本栋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一家子孙繁衍至第十七代。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能力。在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并在1922年前往美国深造。经过两年的学习,他获得了工学士学位,并继续深造,在麻省伍斯特(Worcester)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再次取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萨本栋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不仅教书,还进行科研工作。他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及《普通物理学实验》,这两部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标准教材,被广泛使用十多年。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关于空气中的火花的研究》和《三相系统的非平衡因素》,并获得国际电工理论界的认可。

1935年9月,萨本栋应邀为美国俄亥俄(Ohio)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的论文,这篇论文被评选为当年度冬季会议讨论课题,并获得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荣誉奖章。此外,由他撰写的一本专著《并矢电路分析》也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荣誉奖章。

然而,当日本侵略军威胁到祖国东南沿海时,1940年7月6日,萨本栋接到了一个新的使命——成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这是一次艰难而又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就在前不久,即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世界都看到了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切困境和挑战,作为一名科学家、教师以及领导者,薩本棟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尽管遭遇无数困难,比如缺乏资金、设备不足等,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推动着厦门大学向前发展。他亲自参与筹备学校扩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创办了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专业,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1948年,当工学院正式成立时,也离不开他的努力奠基工作。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薄多格 的卓越成就,不仅是在科技领域有所贡献,而且在教育事业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步都是他对理想信念的一种践行。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从 薄多格 的经历中汲取灵感,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