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蒙古族,1902年7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他的祖先是色目人,元代四大诗人之一萨都拉曾官至南台侍御史,被钦赐姓萨,这是萨氏家族立姓之始。他的孙子萨仲礼是癸酉年(1333)进士,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将家迁到福州,他的后代逐渐成为了望族中的一个。
在求学方面,萨本栋从小就开始在福州接受教育。他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并继续留学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并获得工学士学位。在伍斯特工学院,他转攻物理领域,并在192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这使他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的一员。
回到中国后,萨本栋加入了清华大学的教职队伍,在物理系担任教授。他不仅教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还自己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和《普通物理实验》,这两部书被用作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教材,对中国现代科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教学工作外,萨本栋还在电路、电机工程等领域进行研究,他创造性地应用并矢方法和复矢量解决三相电路问题,这一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因此被选为评议员。此外,他还应邀到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是当时我国科技教育与西方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代表。
1935年9月,当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威胁东南沿海地区时,Salbach教授应邀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校长。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紧张形势下,他毅然回国,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作则,为保卫国家而努力奋斗。面对战争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他组织师生安全迁移,将学校搬迁到了偏远山区长汀,从而确保了高等教育在抗战期间得以继续开展。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他的领导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抗战环境下的艰苦生活条件以及缺乏资源支持,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工作,最终成功建立起厦门大学新校区。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解决了基础设施的问题,还通过改装汽车发动机为照明发电机,为全校提供光明,使师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此外,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和设备资源,所以他又筹备成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航空工程等新系,为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帮助厦门大学建立起完整的人文及理工科课程体系。
总结来说,你准备好听讲一个人物故事吗?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兼高校领导者——薩本棟(Sa Ben Dong)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