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蒙古族,1902年7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其先祖系色目人。元代四大诗人之一萨都拉曾官至南台侍御史,泰定帝铁木儿钦赐其姓萨,此为萨氏家族立姓之始。其孙萨仲礼是癸酉年(1333)进士,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举家由雁门迁福州,其子孙繁衍渐成望族。
在求学的道路上,萨本栋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随后,他赴美留学,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24年获工学士学位。他还入麻省伍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并于1925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关于空气中的火花的研究》及《三相系统的非平衡因素》,25岁时就已经蜚声学术界。
回国后,他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之聘请回国任教授,并讲授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以及研究院课程向量与电路论。他认真教学、自编教材,并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及《普通物理学实验》,这两部书是首次用中文正式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它们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赞赏。
在他的研究工作中,他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的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并撰写了10多篇论文。在美国俄亥俄(Ohio)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的论文,该论文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一个新研究领域。此外,他还获得了美国“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
1937年3月,当他从美国返回时,就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在抗战期间,由于厦门沦陷,他们决定将学校迁往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这一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他不仅指挥师生安全迁移,还亲自改装汽车发动机成为照明发電機,为全校提供光明。
在内迁成功后,不仅继续管理学校,同时兼任数理系主任,以增强教师队伍,还招募到了原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来助阵。此外,由於国家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而当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供应,所以他努力筹备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为创建工学院打下基础。
总结来说,萨本栋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者,在科技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