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专题:风伯》
简介
风伯,亦称风神或箕伯,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面鸟身天神。其崇拜起源较早,《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了“五丈夫”中的风师、雨师的职责,而郑玄注释指出“箕主簸扬,能致风气”,认为箕星即为风师,即今之所谓的风伯。
传说
在楚地, 风伯被称作飞廉,有鹿身雀头的形象,其故事见于屈原《离骚》,而高诱注解则将飞廉比作有角蛇尾豹文之兽。此外,还有关于飞廉与蚩尤一同拜真道人的故事,以及后来被黄帝部落击败并降伏的历史。
职能
作为掌管八面来風消息,通五运之气候的天神,風伯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不仅是自然界变化和季节变迁的象征,也是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祭祀上,風伯與雷公、雨師共同受人尊敬,并且在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信仰方式。
由来
風神信仰起源於遠古時期,並隨著時間推移,在春秋戰國後逐漸統一。北方多認為風者為星宿,如應昭《風俗通義》所記載;南方則多以飛廉或鳥形羽翼之像來象徵。至秦漢時期,由於道教影響,這種信仰更加普及並進一步人格化。
演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 風伯 的形象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道教宫观中,他常被塑像为一个白发老人,一手持轮,一手执扇,以“风伯方天君”的名号受到尊崇。而孟婆,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地方信仰之一,被视为江水女神,对七月的大热浪有控制作用。
奉祀
对 風伯 的奉祀始自秦汉时期,并且成为国家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在唐朝时,其祭祀地位甚至与皇帝平行,每郡都设有一坛用于祭祀。到了宋朝以后,由于佛教影响,大型斋醮时才会供奉 風伯 等自然界之灵魂。这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文化元素如何相互融合并影响民众對自然力的理解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