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一个在秦末乱世中建立的割据政权,以赵佗为首,其统治时间从前203年至前111年,总共存在93年。这个国家曾经是汉朝的一部分,但后来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最终被汉武帝所灭。南越国的建立和发展,对岭南地区带来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中原先进制度和生产技术的传播。这使得岭南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时也将汉文化和文字引入了该地区。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七个诸侯国后,便开始着手平定岭南百越之地。他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前往平定。在屠睢因滥杀无辜而被当地人杀死后,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最终在214年完成了对岭南的大规模征服。此后,在广州番禺设立了南海郡,由赵佗担任龙川县令。

随着秦朝灭亡,赵佗于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南越国,他自称“武王”。然而,这段时期内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吸纳赵佗归顺汉朝。陆贾出使成功说服赵佗臣服于汉朝,使其成为一个藩属国。

然而,当吕后的掌控导致与赵佗关系恶化时,他宣布脱离汉朝并自称“武帝”,并对长沙国发动攻势。在吕后的去世之后,一度有过敌意,但最终未能实现扩张。当文帝刘恒即位,他通过祭祀祖先墓以及赏赐官职等方式,再次劝说赵佗归顺,而这一次成功让他恢复臣籍身份,即“王”。

直到景帝时代,尽管在国内仍然使用皇帝名号,但仍然保持向中央朝见以示忠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该家族内部发生变故,不久之后,这个国家便迎来了它结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闽越王郢借机侵犯边境城镇,此举最终导致这一家族与中国北方再次冲突,最终于111年被汉武帝所灭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