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亦称南粤或赵朝、前赵朝,在历史上曾是秦末至西汉初期岭南地区的割据政权。它的建立者赵佗,一位出身于龙川县令家的人物,在秦始皇统一七国后,随着中原的动荡与战乱,对岭南百越地进行了大规模征服。在任嚣病重之时,他将其职权转授给赵佗,并在任嚣去世后,趁机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最终在公元前203年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南越国。

作为一个非汉族政权,南越国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使得当地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在这期间,由于刘邦即位后的平定局势以及吕后的死去,赵佗多次臣服于汉朝,但未能完全摆脱独立自主的情况。他不仅保持着对外称帝之姿,还扩展了领土范围,将闽越、西瓯等周边地区纳入版图。

然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由于种种原因,如吕后的反复无常,以及刘恒即位后的友好态度,再加上陆贾再次出使劝诫,赵佗最终决定放弃帝号,与汉朝重新确立藩属关系。虽然如此,他仍然在国内继续使用皇帝名号,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他去世为止。

继承人赵眜登基后,不久便面临来自闽越王郢的侵扰请求帮助。而他向汉武帝求援,并被赞扬其忠诚,便派出了两名将军讨伐闽越。这段时期见证了岭南地区政治与军事格局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不同民族间关系的复杂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