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爱京剧。13岁时,患上了肺疾,但他的父亲允于课余时间,从梅雨田那里学到胡琴的基本技巧,这样他就开始了学习京剧的旅程。后来,他考中秀才,并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来到常熟,与赵氏结婚。在那段时间里,他不仅听取了许多京剧名家的演唱,还努力博采众长,将所学到的岐黄阴阳和五行生克之理等知识融入曲谱之中,使得他的琴声更加博大精深。他还创作了一些新曲牌,如《柳摇金》、《柳青娘》、《海情歌》等,并将这些曲牌翻成十四种不同的调律。当时,他被誉为海内四大胡琴圣手之一。
辛亥革命之后,陈道安回到上海,从事医药工作,并创办了一家业余京剧团体“春雪社”,在江南地区传播这门艺术。陈道安与常熟业余京剧运动的兴起有着最深厚的关系。在那个时候,他经常回到了虞阳,本地的京剧爱好者们都会请求他分享自己的知识。1914年,陈道安亲自点拨并操控胡琴,与杨定襄、李振华以及陈子小田几次合奏《洪羊洞》,并且他们分别扮演生、净、念、表角色的角色,这标志着常熟 京剧票友清唱活动的开始。
从1912年起,陈道安定居在常熟,在此期间,他先后创立了“中音俱乐部”、“虞声友社”等组织,这些组织吸引了众多成员,他们都尊重陈道安如同一位宗师一般。因此,当抗战爆发时,虽然他再次离开了沪地,但他的影响力已经深刻地印记在当地文化中。而解放后的中国,为上海市文史馆担任馆员的一职,也是对其贡献的一个延续和认可。这段历史,是一个关于音乐与文化传承,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大故事,它展示的是一个个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整个社会对于艺术品味和审美追求不断提升的心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