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时期漠南管理之谜:边疆漏洞与蒙古势力的南下》

在明朝初年,洪武皇帝精心布局了军事据点,其中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开平卫(兴和所)、大宁卫、安东卫及吉林船厂,是其重要的防线。然而,朱棣即位后,将北平行都司山后除开平外的这些据点悉数废除,只是永乐年间依然维持巡逻这片土地。

到了宣德时期,朱瞻基内迁亦集乃旧城、开平卫、兴和所以及吉林船厂,这一系列的撤离措施导致明朝边疆出现了空隙。朱瞻基对于游荡在河套地区的脱欢人马及南逃的阿鲁台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手法——抚谕与默许,对于受到阿鲁台打击而南迁放牧的兀良哈给予了容忍,而对被袭击东走的海西女真则表现出了漠视态度,对驱逐瓦剌的明军军士,则以呵斥相待。

随着明朝前期撤离阴山边疆,蒙古草原内乱失败者的退路不再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的战略。这一区域最先进入的是宣德后期,在与瓦刺战争失败后的鞑靼阿鲁台。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宗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默认鞑靼占据阴山南疆的事实,从而促使明朝与蒙古之间边界得以确定。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瓦刺和兀良哈压力之下,鞑靼残部沿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不断西走至甘肃境外,最终彻底打开了阴山边疆,将其转变为蒙古各部来往通畅的阴山走廊。这段历史背后的策略和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国土安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