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乃天下之主,掌握着天下臣民百姓的生死,其拥有的权力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可惜话虽如此,理论有时并不等于实际。一位圣明的君主自然能牢牢掌控时局和权势,而一位昏庸的君主,即便连续几代出现昏庸的君主,帝王之权就有旁落的危险。
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高宗李治。在这次权力交接中,没有产生血腥,但李治能登基为帝,这原本属于太子李承乾和他的二哥魏王李泰贡献自己否则皇位轮不到李治。这是一个转折点。
唐玄宗之后的是唐肃宗李亨,他在安史之乱中不经唐玄宗同意而私自称帝,其行为无异于篡位。接着,是由他所立下的两个继任者:唐代宗李豫和唐德宗李适。虽然他们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麻烦也不小,比如张皇后曾想发动除掉当时还是太子的李豫,这中间宦官出力不少,所以自此以后,在朝堂上宦官越来越占有话语权。
最后一个帝王是 唐昭宗之后的 唐哀帝 李柷。他不是宦官拥立,而是在朱温派其将杀害了昭宗后,由奸臣蒋玄晖扶持起来。当蒋玄晖假传圣旺立了他为帝时,他知道自己只是傀儡,不敢再进一步行动。而朱温最终取代了他,将整个帝国带入五代十国时代的混乱状态。
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宦官能够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原因。在安史之乱期间,当军事力量变得重要的时候,一些宦官凭借着他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开始参与政治,并且逐渐获得更多的控制力。这导致到了最后,只要某个新的候选人需要依靠宦官支持,他们几乎就无法稳固地掌握帝国的大權。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因为它意味着即使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也可能被忽视或改变,以满足其他人的利益。此外,这种情况还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一条道路,即随着时间推移,对真实力量(如军队)的依赖减弱,对虚伪力量(如宫廷中的流言蜚语、阴谋诡计)的依赖增加。
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末期,即使是在未来的短暂恢复期内,也未能彻底改变这一趋势,最终导致帝国灭亡。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每一次更迭都充满了潜在风险,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显得有些不可预测。如果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争斗来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那么多的人会失去生命,而且许多人会感到绝望。但对于那些真正掌握控制手段的人来说,这样的世界确实给予了一定的安全感,因为只要他们能够保持这个游戏规则,他们就会继续存在下去——至少直到有一日,他们遇到了比之前更加强大的对手或者更聪明、更机智的人类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