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中,太监形象多半是缺失了男子气概的存在。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经拥有完整的人生,只是在东汉之后,这种身份才被逐渐剥夺。成为太监是一份极其扭曲心理的职位,因为他们不仅要忍受他人的轻视,如果不能攀升到皇帝身边,那么他们的一生将一无所有。而那些已经跻身皇帝近臣的人,则能以此为资仗势欺人。
从史料来看,不少宦官只要得势,就会对其他人不屑一顾。如果遇上一些胆小懦弱的皇帝,那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那些权力过大的太监,不仅参与朝政,还有胆敢直接杀害皇帝的情况并不鲜见。赵高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杀死了胡亥。这类事件不止发生在秦朝,唐朝则是在鼎盛时期,大约有三位唐朝皇帝遭到了太监之手。
我们都知道肃宗登基大业,全凭阉人李辅国的大力支持,因此肃宗对他自然怀着深厚的情谊。他几乎将所有大权都交给了李辅国,不仅是政治上的,还包括军事上的。在得到绝对权力的李辅国后,他乐于行使自己的意志,他先后把之前对自己不利的人全部处决,然后又在肃宗面前冷bloodedly 杀掉了皇后,本就体虚多病的肃宗因此魂飞天外,被推定为由恐吓而亡。在此之后,唐宪宗和敬宗也都是被身边的宦官所弑,敬宗甚至是在换衣的时候被暗算。
然而,在明朝时期,即便宦官数量众多,但与唐朝相比,他们显得更加文明礼貌,没有那么血腥残忍。明末宦官专权同样强大,但杀害君主的事迹似乎未有。这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君主,因此若非君主愿意赋予,也难以名正言顺地做出某些事情。在朱祁镇统治期间,有一个著名的大宦官王振,由于他的能力英俊,所以英宗高度依赖他。但随着时间推移,英宗变得完全听从王振,而坐在宝座上的毕竟还是英祖,因此即便王振再肆无忌惮,也需英祖点头。此时王振想要篡位,便鼓动英祖亲征瓦剌,以增强士气;结果却导致英祖被俘虏,而王振亦遭追兵刺死。
自此以后,明代的宦官们明白,无论如何都不应触犯君主,因为只有君主才能作为他们背后的靠山。要是这个靠山消失了,他们自身的地位也就难以为继。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积极措施,全心保护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名正言顺地扩展自己的影响范围,但他们总觉得不会去取而代之。
正因如此,当新君更替时,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宫廷剧变。此外,在抗击外敌入侵方面,这些人表现出了更大的努力。当他们达到了顶峰时,与朝中的高级文武共同商讨退敌策略。这群圆滑处世、组织协调能力超群的人物虽然治下清平并非长久,但由于内部分歧较小,这或许与宦官专权有关,小编不得不赞叹 明代这些宦官真是聪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