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早年的经历
Zhao佣(后改名赵煦)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生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钦成皇后)。曾加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之衔,封均国公。元丰五年(1082年),赵佣转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赵佣侍立在旁,其仪容举止深得群臣肯定。
登基为帝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当时高太后和大臣们另有打算,他们试图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被拒绝。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宰相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大臣们齐声称贺,大臣范纯仁等人也极力主张立赵佣。
亲政初期
到了元祐四年的十二月,即当年的十五岁时,有传言宫中寻找乳母,这让刘安世上奏章提醒他自重。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对她说:“陛下若不慎此事,将来必然会引起无穷麻烦。” 高太后解释是为了照顾几个小公主,但私下却将宫女一一审问,这些做法让少年老成的赵煦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党争频繁
在高太后的垂帘听政期间,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与父兄不同的生活习惯,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与反对变法的大臣都卷入激烈的党争。在这期间,最典型的是车盖亭诗案,以及章惇、蔡确被诋毁的情况。这一切都影响着朝廷内外的情绪,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铺垫了基础。
亲政全盛期
元符三年至十九周岁左右,即从1093到1100年代,他开始亲政。在这段时间里,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归顺。此外,他还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归顺。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以巩固中央权力并恢复国家力量。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减轻税收负担、整顿财政管理等,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推行了一些文化教育政策,如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等。
晚期及去世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以来,不断受到身边人的限制和压制,也给予他很大的精神压力。而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于父亲留下的遗产愈发关注,对于如何处理好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他的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萌生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既坚定又怀疑的心态,一种既追求革新又害怕失衡的心境。但这些都是未来的情景,而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他那不凡的一生,以及他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及其努力而不得已接受的事实——作为一个孩子、一位君主,在这个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旅途中,是怎样地承受着命运给予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