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次子和幼子凭借其非凡的手段,成功地夺取了皇位。这些人物通常具有流氓的一面,他们敢于犯险、不畏惧死,这种性格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成为“后太子的”象征。这类人士往往因为其果敢和机智而被选中担任这个角色。

扶苏是胡亥的大哥,在秦朝虽然尚未形成儒家提倡的“长兄为父”的传统,但兄弟间的顺序依然存在。胡亥起初对大哥扶苏是恭敬之极,但随着赵高的蛊惑,他开始有了夺取皇位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胡亥展现出他的流氓本性,而大哥扶苏则因为过于仁慈而无法应对这种挑战,最终遭到了杀害。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正统太子,但胡亥却更接近秦始皇那种残暴嗜杀的精神。

同样的例子可以看到隋朝中的杨广与杨勇,以及唐朝里的李世民与李建成。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那些具备流氓特质的人物往往能夺得权力,而那些性格直率、宽厚的人则常常失败。这似乎是一个反向游戏规则,其中最吃得开的是那些具有流氓特质的人。

这表明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里,“浑者通吃”的游戏规则普遍存在。而英雄与流氓之间也可能互相转换,只要能够成功地坐稳皇位,无论是通过什么手段,都会被视为英雄。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一张巨大的网,那么只有真正的英雄和流氓才能跳出网笼,而良民和仁者只能画地自认永远不能跳出牢笼。

因此,从干掉大哥这一点来看,功败垂成的小弟如胡亥和杨广无疑属于典型的流氓类型,而成功并且得到“迫不得已力挽狂澜”的称赞的小弟李世民,则显得更加高超。他不仅能够干掉亲兄弟,还能得到这样的美名。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他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加优秀,也许他更符合那个时代所需的一个完美形象——既有能力又足够狡猾以至于能够掌握权力,并且在必要时刻做出必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