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当朱元璋即位,他立即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传达两个信息: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日本不仅未如期来朝贡,还竟然将使者的脑袋砍下。这让朱元璋感到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发动战争去征服日本。在此情况下,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保持了礼节,也暗含了强硬态度。

小小的日本为何能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南宋时期之前,中国是日本仰慕的模范;当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哀悼。这说明了日中之间的情感纽带之深厚。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因为日本不向他进贡,便组织造船七千艘准备侵略,但最终因台风被摧毁而失败。此后,在抗击元军过程中, 日本人增强了对抗并战胜中国的心理力量,对于华夏文明也失去了过往那种崇拜。

尽管百年后的汉人重新恢复国家独立,但在随后的明王朝看来,他们已经失去了成为正统继承者的资格。在朱元璋眼里、日本不过是一个“无道民为贼”的笑话。但对于怀良亲王及其同僚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比起这个自称“天子”的新兴政权,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宝座。

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的步伐,当政者们依旧坚定地拒绝屈服。这除了前述两个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更不可撼动的地缘政治考量。而追溯到这些决定背后的战略考虑,我们发现它们基于的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即中国作为一个力量,不论其规模如何扩张,其真正扩展到海洋上的能力极其有限,从未有成功征服岛国或远洋国家的纪录,因此无法预见会有什么样的战斗经验可言?

因此,无论如何强大的东亚帝国都不会轻易踏上那条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远征之路,而那些所谓的大话——来自那个曾经横扫六合的小丑皇帝——似乎只是空谈而已。不知他是否害怕重蹈覆辙,或是选择韬光养晦,只知道没有发生任何实际行动。一段时间之后,即便如此激昂的话语也消散得无影无踪,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宽恕与接受—既然你尊我为“天子”,那么我就以君子的身份宽恕你的过错,并放弃追究过去的事情。我只愿意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让我们的双方都能安心相处下去。大 明时代,在力量上虽然占据优势,但从争斗气势上看,却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