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用膳之物,简直是供奉给死者的级别。与现代人日常的三餐不同,清朝皇帝通常只吃两餐,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了这两顿饭外,他们还可以随时通过被称为“果盒”的“加餐”来增加饮食,这包括各类糕点汤羹以及进贡来的时令瓜果。这一点有些类似于现代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时间。
在宫廷中,不能直接说“吃饭”,而是要使用更正式的词汇“用膳”。开饭也会变成“传膳”。由于皇帝可能会在非典型时间突然要求用膳,因此御膳房必须准备好菜肴,而不是等待厨师做好再上菜。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对方可能会因为不耐烦而受到惩罚,所以御膳房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
尽管如此,有时候宫廷中的御膳并不那么美味,有的人认为它们千篇一律且味道一般。不过正因为这样,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就不再每天都吃御膳了,而是改为去后宫的私人厨房,即所谓的小灶或内膳房。这也解释了那句流行的话语:“为了让丈夫多陪自己”,后宫中的妃嫔们便开始竞相展示自己的厨艺,并从民间寻找美食秘籍,让心腹太监或宫女学习制作。
然而,即使皇帝是否愿意尝试新食物也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如果御膳房敢在提供给皇帝用的食物上作弊,那么他们就会面临严重的后果。而且,在清朝,如果皇帝没有吃掉或者只剩少量的御膳,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赏赐这些食物给他人的官员或其他贵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身处权力最顶端的人,也并非完全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他们仍然受到许多传统规定和限制。此外,由于这种限制,不难理解为什么乾隆 emperor 会四处旅行寻求美食。在《食在宫廷》、《末代皇帝秘闻》这样的书籍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这一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