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丝织业在西汉时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纺织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那个时代,长安和临淄成为了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而临淄、陈留襄邑等地则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官营作坊,这些作坊中的织工数量常超过数千人。在繁荣的城市中,不仅官营作坊蓬勃发展,还有富商大贾经营着自己的小型作坊。而农民家庭主要从事纺制自己需要的麻布、葛布和绢帛,并偶尔出售一部分生产出来的纺织品。
当时丝织品种类繁多,其中官营作坊以生产高级别的锦、绣、纱縠为主。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系列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以及起毛棉等高级丝麻产品。这些建筑精美而又色彩斑斓,用各种技艺如编造、刺绣和印染制作成动物图案、高卷草菱形花纹等样式,它们展示了西汉时期的人们在这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技术水平。尤其是一件素色细腻透明到几乎看不见边缘,只重49克的小袖衣裳,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力与智慧。此外,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一些西汉帛画及画像石上已经出现了单锭纺车的手工工具图像。而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一幅画像石上描绘了一群人正在进行打结(调丝)、提线操作,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一次典型的情景。
除了这些工具之外,那时候还出现了用于織布机器。在秦汉交接期间,斜織機已經广泛分布于南北方地区,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地区。而且还有机械设备用来制作提花材料——提花机,这个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最后,随着对那些年代内使用颜料分析后发现,他们是用茜草红素和蓝靛作为染料,可以染成绿色或红色的颜色。这比战国时期更进一步提高了染色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