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评价这本书是“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1587年的这一年,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也见证了明朝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往常描述明史时,总提及“税重民穷”的困境,但黄仁宇则认为,这并非由国家赋税过重所致,而在于法律与政府的低效率。他写作《万历十五年》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在那一年,大明朝的重臣们,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和海瑞,都以悲剧告终。即便万历帝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下,只能无为而治。这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闪光点,但尝试改革最终失败,大多数人遭受革职或入狱之辱。一群文官为了维护集团利益,让国家武备、科技革新和商业发展停滞不前。文官与宦官之间权力斗争,更是导致大明王朝衰败。

历史上,万历十五年的平淡岁月,却掩藏着许多容易忽视的小事件,它们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是过去大事发生症结,也预示着将来可能引发的大动荡。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描绘,看到了这个衰落帝国的悲剧命运,最终这些帝王将相都被历史遗忘。

黄仁宇在书中深刻批判了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情况,他指出道德无法取代技术,更不能替代法律。明朝特征之一,就是依赖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使得意识形态渗透到帝国的一切方面,无论强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1587年起,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当西方帝国崛起时,大多数东方帝国开始走向衰败。这一刻标志着两大世界观念系统间巨大的分歧,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