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一场深沉的国度悲歌
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以其好食和好色的名声远播。他拥有正式编制的姨太太七位之多,且不包括众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满足性欲,他吃各种能够壮阳的事物。食与色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度一致。
戚继光守登州时,就专门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将其定期送往北京给张居正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记载,张居正喝下这种汤后,出现了奇热攻心、阳亢无比的情况。在冬天,他甚至戴不住帽子,因此官员们也效仿,在风雪寒冷的天气中露出了光头,这成为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能吃到这样离奇荒诞的地步,不是没有原因。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官员确实注重饮食文化,他们被请客、宴会、应酬或尊为主桌主位机会较多,因此嘴巴越来越刁、舌头越来越灵、胃口越来越大、品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他们对美食的追求达到极致。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其说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上人,一日令其作包子,她辞以不能。”可以想象,蔡太师府厨房的人数相当于一个营级建制。而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则提到:“年羹尧由大将军贬为杭州将军后,其姬妾皆星散。”
这些故事揭示了古代高级官员对于美食追求极致的情景,他们身边的人都必须精通各类菜肴,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心情和口味需求。从这方面来说,可以认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也得益于那些享有盛誉的大臣们对美食艺术的推崇和支持。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对美好的追求也有可能导致腐败与堕落,如蔡京最后因饿死,而年羹尧则因为奢侈浪费被雍正罚去看守城门。这两例说明即便是在最顶层,也有人无法抵御过度享乐带来的危害。因此,对待饮食文化,我们既应该欣赏它所带来的快乐,又要警惕它可能引发的问题。此外,还值得思考的是,这些曾经拥有一份独特生活方式的大臣们,是不是也成为推动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