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清军攻破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占领中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篇章。为了防止明朝宗室复辟,大肆屠杀明宗室成员,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人的政策被执行。然而,这场清洗中,有一个人一直困扰着清朝皇帝,那就是朱慈炯,被视为明末最大潜在威胁之一。

太子朱慈烺在流亡期间,不适应外面的艰辛,最终投靠自己的外公周奎,在北京城苟延残喘。但人心难测,他最终还是落入了捕捉之手。在康熙年间,被捕并确认身份后,即使康熙皇帝宣称对待明宗室宽大,但权力的考验让这一承诺化作泡影。康熙仿效多尔衮,将朱慈炯定性为冒充皇子的假冒犯人,以此名义处决。

关于真正的朱三太子的下落也有不同的传说,一种版本是他逃脱李自成的手掌,在南方隐藏下来,最终被一户人家收留并成为女婿,还当起了一位教书先生。在晚年帮助儿孙取名时,被人们识破身份,上报给康熙皇帝,此时的他已是一位75岁高龄者。为了绝后患,康熙决定铲除这个白发苍苍老者的生命,同时连累其家属和儿子,以防有人找到真实的朱三太子。

民间关于朱三太子的许多故事流传不息,为自己编织希望与安慰,这也反映出明朝仍然深刻影响着百姓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