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看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的头几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顺治帝的长子、长女是这类中人,康熙帝的头六个子女都在4岁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儿和头三个儿子也是殇逝的,乾隆帝的长、次女及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9岁,嘉庆帝的长子和长、次女均于4岁以前离开他们的父皇,道光帝的头六个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到成年,咸丰帝的长子亦是幼殇的。上面提到的就有25人,他们占据了所有殇逝者总数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死去的小生命出生时,他们父亲们大多还只是少年:顺治得到了他的第一位妃子的孩子时才15岁; 康熙在18岁之前养育了他所夭折的人群; 雍正失去了两个孩子是在17岁那一年出生的; 清朝前7位君主平均每人生下21个孩子,但到了咸丰时代,这一数字锐减至仅有的3个人,其后同治和光绪则全然没有留下后代。这说明清朝皇室遗腹子的数量与他们享年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如若顺治能延续寿命,他可能会再添不少血脉。但也并非绝对,如咸丰26岁结婚并且在随后的五六年里一直健康地生活,却依旧未能再添新鲜血液,只能表明他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意味着两者间有一种互为因果的情感纽带:皇权虚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足,也使得皇权忧虑,不断劳累,这样的环境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像咸丰或同治这样的君主过度放纵自己的私欲,本身只会早早离世,而留下的后嗣更是微弱甚至无从谈起。七位君主共配备80位贵妃,由此可见,每位贵妃平均只能产下1.8个孩子。康熙55个孩子中的母亲,则主要集中在德妃(孝恭仁皇后)、诚亲王允祉母亲荣妃,以及敬敏皇贵妃,她们各自生育6名男性继承人。此外,从康熙二十五至三十年的6年时间里,一直连续诞育的是怡亲王允祥三兄妹,而密妃王氏则在康熙三十二至四十年的8年期间为康熙诞下3名儿童,最终,在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五年的5年内,又给予他2名男孩。

这些事实清楚地表明,对于一些特定的宫廷女子,有些时候会受到特别宠爱,或许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被特别青睐,因此她们所生的孩子数量远超其他宫廷女子。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多妻制成为产生众多血脉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可以推测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情感牵绊以及政治斗争,使得许多女性不得不流离失所,她们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地位来确保自己能够稳定地生产更多後嗣。

总之,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事实链条,它揭示了一系列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着人们行为模式。在追求帝国繁衍兴旺的大背景之下,那些曾经统领千军万马却无法避免悲剧降临家门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变迁中的悲欢离合及其背后的复杂情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为何那些曾经掌握江山社稷的人们却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族未来,更难以抵御死亡带来的无情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