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胤,因避其兄宋太祖之名讳而改。开宝九年(976年),继承兄长的位置,成为国家领导人。
早期经历
赵光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是宋宣祖和杜太后的第三个儿子,与后来的皇帝、他的哥哥赵匡胤同父异母。他从小聪明过人,与其他孩子玩耍时都能控制局面。在周显德七年的兵变中,他支持弟弟登基为帝。
仕途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光义被授予越来越高的地位,从殿前都虞候到大内都部署,再到晋王等称号,他逐渐成为权力的中心人物。即位后,他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变了重武轻文的国策,以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为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机会。
南征北战
在稳固自己的统治之后,赵光义继续追求统一的事业。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最终归顺中央。此外,他还亲征太原,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彻底解决,但对辽国采取守势,并未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
传位难题
长子赵元佐因为叔父死亡而精神失常,这使得皇储问题变得复杂。在众多人的推荐下,最终以次子的陈王元佑为准皇储,其名字也被改为元僖。但不久后,由于病情恶化,元僖去世,这再次导致了皇储空缺的问题直至他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恒,此事在寇准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病逝与葬礼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 Zhao 光义因箭伤而去世,在位二十二年。他被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其庙号定为“太宗”,并于农历十月葬于永熙陵。继承者是他的大儿子,即将成为新一任君主的心怀激动之人——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