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咬金:隋朝皇帝宁愿饿肚子也不迁都洛阳的社会原因分析
在古代中国,隋朝的皇帝中宗曾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否迁都洛阳。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原因。
据说,是因为他老婆韦皇后是个恋家的宅女,不愿意跑那么远的路,因此让巫师造了个谣,说今年往东走不吉利。中宗信以为真,这话说起来很硬气,但由此也可知中宗本人的历史水平。在此之前,唐太宗、唐高宗就曾经多次因为关中闹饥荒而跑去洛阳就食,高宗本人更是死在了最后一次的洛阳行中。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隋唐的皇帝(武则天的情况暂且不论)不干脾“釜底抽薪”,直接将首都迁往洛阳呢?老是整这种“长安——洛阳”两地游不嫌太麻烦了吗?
公元543年,西魏与东魏在洛阳北部的邙山爆发大战,结果宇文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原有的以六镇北族兵为主的军队损失惨重。于是,宇文泰不得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扎根本土关陇豪右集团便是他主要争取对象。
靠着府兵制,本身人口、经济实力远落后于高氏政权宇文氏,却能迅速灭亡北齐统一北方。这其实有些类似秦朝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耕战立国之策,在战争中取得军功成为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之门,一切皆为了战争和征服。
另一方面,又有另一套制度存在,即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一种制度国家从农民家庭殷实体格强健的人充当士兵,不给他们提供薪水外出作战时所需粮食衣物等自备国家只提供一些重型军械。此制度诞生乱世其能够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自愿性国家只是以利诱之而非强行摊派它与后来明代卫所制起源上并不相同。而这种自愿性存在前提则是均田制与土地公有制。
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是一个大问题,而土地兼并意味着国家丧失实际掌控。一方面由于特权阶级存在另一方面则经济发展自然结果即小农经济本身脆弱性所导致必然结局。在隋朝及唐前期山东河北一带经过魏齐两百年的发展地主经济较为发达实际掌控的地少,而这些地区新近依附隋朝统治者不会进行强硬改革故而授田仅能形式上的解决。而关陇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地主经济地方势力并不发达故而土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均田制度相对稳定维持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唐代全国折冲府共有566处其中关中的陇右河东三处加起来共443处占四分之三还多显然关中的周边地区是府兵主要来源。既然国以兵立且隋唐以府兵立国又严重依赖于关陇地区,那么也就不足奇怪乎隋唐皇帝宁愿做逐粮天子也不愿放弃关中区域冒然迁都了。这正如同古籍记载:“夫民心易动,则威令难施;财货积聚,则盗贼蜂起。”所以,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层面,都无法忽视这样一种现象,即对于那些拥有巨额财富和大量资源的地方来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危机,只要它们控制足够大的资源,它们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道路。而对于那些缺乏资源的地方来说,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眼睁睐看自己的命运被不断塑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