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官,因试题上引用了自己语录而遭到党同伐异的保守同僚忌恨。

我们知道,明朝实行保守封建制度,科举考试范围严格限定于四书五经,儒生只能为圣人代言,不容你自我标榜自由发挥。孙承宗用自己的语录命题,这不是对圣人的不敬吗?于是保守官僚们想通过干部考核将孙承宗逐出京师。危难之际,孙承宗得到了东林党人的帮助,大臣刘一燝力保孙承宗,使他得以相安无事,从此与东林结下不解之缘。

天启元年即1621年,由于后金入侵辽东,全线吃紧,他被推举主持辽东防务,被朱由校拜为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阁大学士。当时朝中大臣认为他知晓兵事,便推荐他前往辽边决断战局。在他的努力下,加强军备、整肃军纪,使辽东前线面貌焕然一新,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

然而,当魏忠贤看准机会想要拉拢他时,却遭到了冷遇,因为魏忠贤热脸贴冷,对待有威望和能力的人总是充满敌意和嫉妒。因此,当魏忠贤开始对付其他支持者时,他就极度担心自己的安全和地位,因此选择了离开,以避免成为其牺牲品。

虽然如此,但当天启帝需要过万寿节时,他利用这一机会请求入朝祝寿,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清君侧”的猜疑,因为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借口来进行政变。而实际上,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们相信只有服从皇权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因此很少有人会直接质疑皇帝或参与反叛行动,即便是在极端困境下也是如此。

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当江南地区发生动乱并向北京传来消息后,他被迫带着几百名随从返回京城。在这期间,有些人开始怀疑他的真正意图,但由于他的行为始终符合传统礼仪与规范,没有人敢轻易质问或者指控他。这一切都证明了,即便在逆境中,那些受限于儒家道德规范的人们也无法找到有效地表达他们不满或抗争的手段,最终导致他们选择放弃,或至少采取更加消极的行动,比如辞职退隐,以避免更大的灾难降临。

尽管如此,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件仍然能够揭示出一个现实:即使是那些似乎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如像孟津的大将军一样,他们也不能独立行事,更别提挑战整个体制结构。此外,它还展示了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权力斗争往往伴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情绪——恐惧,无论是来自底层民众还是高级官员,都可能因为失去信任而感到害怕,从而加剧分裂与冲突,让整个社会陷入更深重的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