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的忠君之谜: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在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因试题引用自己语录而遭保守同僚忌恨。明朝实行严格的科举制度,儒生只能为圣人代言,因此孙承宗的行为被视为对圣人的不敬。危难之际,东林党人帮助孙承宗,他得以安然无事,从此与东林结下不解之缘。
天启元年,孙承宗官升詹事府少詹事,并成为皇帝朱由校的讲课老师。他通晓兵事,被推举主持辽东防务。朱由校拜他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广宁惨败后,熊廷弼被罢免,孙承宗请求亲自前往辽东决断。朱由校同意了他的请求,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到达山海关后,孙承宗亲自镇守关门、扩充军备和整肃军纪,使辽东前线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期间,他拒绝了魏忠贤的拉拢,没有回应魏忠贤派亲信表明自己的意思。魏忠贤因此忌恨他。
天启四年十一月,当时拥兵数万督师的孔回京祝寿,这是不是要“清君侧”?魏忠贤得知此讯非常紧张,在天启帝边上直打转,最终急得直哭。这说明,即使坏人也怕不要命的人,他们也害怕谁敢动刀动枪。
然而,当时有一个问题需要好好探讨:为什么没有一个反叛的大臣呢?这是因为明朝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其中文官处于主导地位,而武将处于从属地位。这意味着即便是名将大帅,他们也很难真正起义,因为他们受到了三纲五常束缚以及朝廷掣肘的情况更加严重。
当时残留的东林党人中竟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这个时候,即便是像孙承宗这样的文臣,也早已断了反抗朝廷血性之脉,因为他们受到了儒家忠君思想和军制上的束缚。此刻,只能听任局势发展,对抗不了更大的压力。当晚年的朝政开始指向他时,他愤而辞职。